元界财讯2025年08月21日 11:53消息,探访内蒙古草原文化致富之路,展现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版画院,曾经放牧的照那木拉放下牧鞭,拿起刻刀,专心创作。家乡草原的四季更替成为他笔下的艺术精品,远销各地,每年为他带来10万元的收入。
67岁的照那木拉居住在扎鲁特旗乌兰哈达苏木,虽然早年高中时期曾跟随当地知名版画家学习版画技艺,但前50年的生活主要以放牧牛羊为主。转折发生在2010年,那一年,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的一幅版画被他人以高价购得,这让他重新燃起了对刻刀的热爱与信心。
他所从事的艺术形式是扎鲁特版画,属于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画家们使用木板、刻刀和油墨作为创作工具,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一幅完整的版画作品。扎鲁特旗组建了由专业画师和民间版画爱好者共同参与的创作团队,草原上的牧民们也纷纷拿起刻刀,在木板上雕刻出他们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
照那木拉在扎鲁特旗版画院有自己的工作室。自从创作版画代替放牧牛羊成为他收入主要来源后,他每年多数时间在此度过。
“草原风土人情是我版画的主要内容,每幅画价格从几百元到上千元,线上线下渠道都在销售。”照那木拉表示,作为扎鲁特版画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他目前带了10多名有艺术天赋的牧民徒弟,希望通过版画创作让徒弟们也能增收,用刻刀描绘家乡的山水与人文。 在传统技艺与现代市场融合的过程中,扎鲁特版画正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像照那木拉这样的传承人,不仅守护着民族文化的根脉,更在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通过培养本地牧民艺人,既保护了非遗文化,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将艺术与生计结合的方式,值得更多关注与支持。
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祖辈们的技艺不再是遥远的记忆,而成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牧民增收。
在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有着800年历史的奶食品文化,如今正在为牧民陶高带来每年数十万元的收入。通过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相结合,她打造了一家奶食品工厂,推出如速溶咖啡般方便包装的奶茶粉、奶酪脆脆、加果粒的奶皮、奶豆腐馅月饼、奶酪披萨以及乳清饮料等多样化产品。这些充满创意的奶制品被装进时尚包装,借助互联网直播间销往全国,让古老的奶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种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方式,不仅提升了奶食品的附加值,也为牧区经济注入了新活力。在保留文化根脉的同时,通过创新和营销手段打开市场,是传统手工艺走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这种模式值得更多地区借鉴和推广。
千百年来,草原上的蒙古族人利用牛奶制作出多种多样的食品,被称为“察干伊德”。如今,这一制作技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而陶高正是这项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牧民们将祖辈传承的手艺与现代消费需求相融合,建立了100多个生产奶食品的工厂,不仅使传统奶食品在传承中焕发新生,也培育出一个带动百姓致富的产业。
在内蒙古草原,人们深入发掘北疆文化的深厚内涵,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成为促进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理论研究处副处长白青松表示。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