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界财讯2025年08月14日 07:19消息,北昆亮相爱丁堡艺术节,以经典昆曲展现东方雅韵,惊艳全场,助力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盛夏八月,悠扬婉转的昆腔穿越万里重洋,在爱丁堡艺术节的舞台上奏响中华文化的华彩乐章。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率领剧院艺术家远赴英国,参与“全球重新发现昆曲艺术节”,以传统与创新并重的演出形式,向世界展现昆曲艺术的独特魅力。此次交流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海外亮相,更是一场跨越文明的艺术对话。
实验昆曲《石头记》以其融合中西的美学表达,成为本次艺术节的一大亮点。该剧由杨怀莹编剧,王蒲实与杨怀莹联合执导,突破传统戏曲叙事框架,用极简舞台语言传递《红楼梦》中的哲思与情感深度。演出结束后,演员与当地观众合影留念,现场气氛热烈。一位法国戏剧评论家感慨道:“这不仅是一出戏,更像是一场诗与哲学的对话。”这种评价恰恰说明,当东方古典艺术以现代视角重新诠释时,其精神内核能够超越语言与文化的隔阂,直抵人心。
梅花奖得主、一级演员魏春荣在《牡丹亭·游园》中的表演堪称经典再现。她与优秀青年演员刘大馨携手,以细腻的身段、传神的眼神和婉转的唱腔,将杜丽娘游园惊梦的情感起伏娓娓道来。汤显祖笔下“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浪漫主义精神,在这一折戏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许多未曾接触过昆曲的海外观众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审美体验,更是一扇通往中国古典文学与情感世界的大门。
以经典为本,用一桌一椅呈现诗意宇宙——这是昆曲最动人的艺术哲学。此次演出中,《牡丹亭·游园》与《红楼梦·宝黛相见》均采用传统“一桌二椅”的极简布景,却通过程式化的表演构建出丰富意象。正如魏春荣在谢幕时所说:“昆曲的写意美学与莎士比亚戏剧的浪漫精神是相通的。”这句话极具深意:东方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与西方的“世界是一个舞台”在此刻达成共鸣。这种跨文化的美学互文,正是中国传统艺术走向世界的重要支点。
新生代演员王蒲实与朱含之联袂演绎的《红楼梦·宝黛相见》,则展现了昆曲传承的青春力量。两位青年演员在舞台上精准把握人物心理,将宝玉初见黛玉时的惊艳与心灵契合演绎得细腻动人。谢幕时,不少观众自发起立鞠躬,表达敬意。爱丁堡亚洲艺术奖评委会特别评价:“他们用身段与眼神完成了超越语言的叙事。”这不仅是对演员技艺的认可,更是对昆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备普世价值的肯定。
当地时间8月7日,昆曲全球推广颁奖典礼在爱丁堡隆重举行。魏春荣荣获“亚洲艺术大使”称号,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戏曲演员。这一荣誉不仅属于她个人,更是中国昆曲艺术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深度认可的标志。它意味着,昆曲已从“被保护的非遗”逐步转变为“主动对话世界的艺术语言”。这一转变背后,是几代昆曲人坚守与创新的结果,也体现了国际艺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
更令人动容的是,苏格兰亚洲艺术基金会董事吉姆·奥尔与杨凤一共同连线全球推广昆曲的青年代表,并为来自世界各地的10位“昆曲推广全球青年使者”颁发证书。其中,王蒲实、朱含之、刘大馨三位年轻演员名列其中。他们的获奖,象征着昆曲传播正在形成一条由青年主导的国际链条。我始终认为,文化的真正生命力不在于博物馆式的保存,而在于代际之间的活态传承与跨地域的情感共鸣。这些年轻人,正用自己的方式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
在紧张的演出日程之外,魏春荣、刘大馨等演员还走进爱丁堡养老中心,为当地老人献上精彩片段表演。没有华丽舞台,没有专业灯光,但艺术家们依然全情投入。老人们专注的眼神、热烈的掌声,构成了一幅温暖的画面。这场看似“非正式”的演出,实则最具人文温度。它提醒我们:文化交流的最高境界,不是炫技,而是共情。当昆曲的水袖拂过异国老人的眼角,那一刻,艺术真正超越了国界。
杨凤一院长表示,爱丁堡艺术节见证了昆曲从“非遗瑰宝”到“跨文化载体”的华丽跃升。我深以为然。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这样一场以美为媒、以情动人的文化出访,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一场双向的精神对话。未来,北方昆曲剧院将继续践行“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打造兼具中华神韵与国际传播力的作品。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坚持守正创新,昆曲不仅能走向世界,更能融入世界,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