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专栏

财经数码科技

我们站在科技与金融的交汇点,解码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资讯

"财经数码科技"是元界财讯的核心栏目,聚焦于热点财经、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科技资讯等前沿技术在金融财经领域的革命性应用。我们追踪金融科技创新浪潮,分析财经数码动态,解读政策走向,提供深度行业洞察与前瞻性热点资讯。

#证券热点 #科技快讯 #文旅体育 #文化产业 #娱乐快讯 #国际资讯 #国内市场

解码中国:汉学家眼中的文学密码与翻译之道

解码中国:当西方视角遇见东方文心

元界财讯2025年07月31日 13:35消息,探讨汉学家如何通过翻译解读中国文学,展现文化沟通的多元方式。

   文学翻译作为连接不同语言与文化的重要纽带,使文学经典如同种子一般在不同文明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异彩。多年来,各国汉学家作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的使者,始终致力于推动文化交流、加深相互理解与增进友谊与合作。

解码中国:汉学家眼中的文学密码与翻译之道

   以“‘译’起向未来”为主题的第七届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江苏南京举行。刘震云、毕飞宇、东西等39位中国作家,与来自德国、法国、巴西、阿根廷等31个国家的39位汉学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文学的发展新方向,见证中外文学交流取得的新成果。

解码中国:汉学家眼中的文学密码与翻译之道

   在文学中读懂中国

   翻译好中国文学的前提是深入了解中国,真正读懂中国。正如中国作家刘震云所说:“只懂汉语的翻译家,不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他还必须了解中国的生活;仅仅了解生活,也还不够,他还要懂得中国的历史、社会和哲学。” 在当今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只有具备对中国历史、社会结构和思想体系深刻理解的译者,才能准确传达中国文学的精神内核。这不仅有助于提升翻译作品的质量,也能让世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因此,培养兼具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翻译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研讨会上,不少汉学家分享了他们与中国的深厚缘分和独特经历。 在与中国的互动中,许多汉学家不仅深入研究中国文化,更在实际接触中建立起情感纽带。他们的故事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以及跨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学术生涯,也让他们对中国社会有了更加立体和真实的理解。通过他们的视角,外界能够更全面地认识中国,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尊重与交流。

   塞尔维亚翻译家安娜·约万诺维奇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她曾翻译过莫言的《檀香刑》《蛙》,以及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等作品,与中国有着长达34年的交流经历。据她回忆,1992年暑假,她在外祖母的书架上发现了一本赛珍珠的长篇小说,这成为她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起点。

   我读完了她所有被翻译成塞尔维亚语的中国小说,她的作品带我进入了一个虽然陌生,但却让我感到异常亲切的神秘世界。我完全被吸引住了,在那个夏天,我爱上了中国。约万诺维奇·安娜表示,她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更多的中国文学介绍到母语国家,让更多的外国读者了解美丽中国的风土人情。“也许某些译作能够激发一些年轻人,就像当年的我通过文学爱上中国一样。”

   埃及翻译家白鑫自19岁开始接触汉语,至今已有超过25年的时间。长期浸润于中文与中华文化之中,他逐渐意识到,真正能够打动海外读者的中国作品,往往兼具“中国精神”与“人类共鸣”。例如莫言笔下的荒诞与残酷、余华作品中的温柔与痛苦、刘震云小说中的幽默与哲思,这些作品在阿拉伯世界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这些作品,人们能够看到一个复杂、真实、不同于刻板印象的中国。”

   中国文学一直以来都注重对现实的关注。在中国人看来,文学具有崇高的地位,因为它源于现实生活,并且深刻地影响着现实生活。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宏森表示,如今,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翻天覆地的现实变化和生动感人的新生活,正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对现实人生的关注、对生活世界的探索、对时代变革的描绘,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学最显著的特征。

   各位汉学家能够通过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了解中国、读懂中国,正是由于当代作家延续了中国文学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核心传统。 在我看来,中国当代文学在传承与创新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记录了社会变迁的轨迹,也深刻揭示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与生活状态。这种对现实的关注和表达,使得外国读者能够透过文字更真实地感知中国的发展脉络与文化内核。文学作为桥梁,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得以在思想与情感上产生共鸣。

   在翻译中沟通中外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桥梁,是将不同世界连接在一起的纽带。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互学互鉴,历史悠久。伏尔泰曾将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成《中国孤儿》在巴黎公演,歌德因阅读《好逑传》等中国古代小说提出“世界文学”概念,而以寒山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深刻地影响了庞德、加里·斯奈德等美国诗人。

   多位汉学家及作家认为,中国文学不仅呈现了丰富的历史、社会和人生图景,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其多元的思想体系给人以丰富的精神启示。

   罗马尼亚汉学家代表白罗米译过《荀子》《庄子》,并凭借翻译莫言的《怀抱鲜花的女人》,获得罗马尼亚作协最佳译著奖。在她看来,中国当代的一系列文学作品通过对中国社会的描写,展现了社会变革与人民生活,深刻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风貌,翻译它们,不仅是对文字的传递,更是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诠释。

   活动现场,15位汉学家获颁“中国文学之友”证书,以表彰汉学家们在翻译传播中国文学方面的辛勤付出和卓越成就。

   从事翻译工作20年之久的西班牙翻译家白兰是“中国文学之友”的一员。她说,中国和西班牙的交流也离不开翻译。16世纪,西班牙人高母羡将中国作品《明心宝鉴》译成西班牙语,使其成为第一部被翻译成欧洲语言的中国典籍。如今,中国文学在西班牙的翻译作品数量持续增长,题材日趋多样,能够承担中西文化桥梁任务的翻译人才也越来越多。

   “我们需要翻译,去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我们。没有翻译,就没有思想的交流,没有贸易和外交,也没有世界文学。”白兰认为,在全球性挑战日益严峻的当下,唯有承认差异、加强沟通,才能找到通往未来的道路,这种沟通与理解,正是翻译的核心所在。

   在科技浪潮中守护人文内核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翻译行业面临重要转折。有观点认为机器翻译将逐步取代人工翻译,但在最近的研讨会上,汉学家们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我认为,尽管人工智能在翻译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人类译者在文化理解、语言情感表达和语境把握等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机器翻译虽能提高效率,但在处理文学作品、学术论文等复杂文本时,仍难以达到人类译者的精准与细腻。因此,未来翻译行业更可能是人机协作的模式,而非简单的替代关系。

   约万诺维奇·安娜指出,翻译工作可能是最易被误解的行业之一,外界往往难以察觉译者在过程中所投入的心血与努力。有人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翻译行业将逐渐消失,但她始终相信,一个人在其作品中所表达的经验、思考和情感,只有另一个人才能真正理解。 我认为,尽管技术不断进步,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与情感的再现。人工智能或许能处理表面的文字,却难以捕捉其中的细微差别与深层含义。因此,译者的角色依然不可替代,他们的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是机器无法复制的核心价值。

   “机器能够模仿语言的结构,却难以传达情感的温度。它能够生成语义准确的句子,却无法理解‘沉默’所蕴含的深意。”白鑫表示,人工智能已经深刻改变了翻译行业的生态,因此应积极应对由此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未来的优秀译者应当善于利用AI提高工作效率,但同时不能丧失人文精神和文化判断力。技术可以成为助力的翅膀,但前进的方向始终应由人类掌控。

   “译”路同行,走向未来,不依赖速度,而注重深度。文学的审美本质上源于理解与共情,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与投入。白罗米指出,展望未来,翻译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同时也蕴含更多机遇。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兴起,为翻译行业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方式。然而,我们依然坚信,翻译的本质在于人类对文化、历史和情感的深刻把握,而这正是机器翻译难以取代的核心所在。

   策划:张晓松

   主编:林晖、孙闻

   记者:余俊杰、朱筱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请输入您的姓名
请输入有效的邮箱地址
请输入评论内容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

特别推荐
《归队》:一场关于生存的漫长旅程

2025-09-20 01:35

2025地坛书市重磅来袭:与文学偶像的奇妙邂逅

2025-09-20 01:33

若你记得,我便活着——电影《731》震撼公映

2025-09-20 00:37

数智赋能,守护千年城垣——西安城墙的科技新防线

2025-09-20 00:36

《我与地坛》背后的故事:2025地坛书市重启,书香里的时光回响

2025-09-20 00:35

铁笔写忠魂:京剧《颜真卿》演绎书坛巨擘的血性风骨

2025-09-19 23:34

全洋班演绎《肖申克的救赎》,中文版巡演引爆戏剧圈

2025-09-19 23:33

破局中国白:德化匠人重塑陶瓷传奇

2025-09-19 23:32

民族歌剧《红高粱》首演震撼登场,热血唱响不屈民族魂

2025-09-19 22:22

《青春导演乘风破浪:海岛影像掀起新潮》

2025-09-19 22:21

人民力量绘就时代画卷:美术展中的精神史诗与当代回响

2025-09-19 22:19

威尼斯电影节主席称中国电影新生代令人振奋

2025-09-14 11:20

《神曲》登陆上海,意大利音乐剧震撼启幕

2025-09-14 11:19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惊艳登陆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演即巅峰,点燃全城期待

2025-09-14 10:17

《生万物》引爆口碑:一寸土地,亿万深情

2025-09-14 10:16

潮起云归音乐展下周上海启幕,叶小钢邀你共赴音符之旅

2025-09-14 09:09

光影盛宴来袭:国庆档电影大战,你选哪一部?

2025-09-14 09:08

2025地坛书市启幕:500万惠民券点燃京城阅读热

2025-09-14 09:07

《窗外是蓝星》:中国首部太空实拍电影震撼登场

2025-09-09 11:31

丝路文物有‘法’护航:中国公益诉讼守护文明根脉

2025-09-09 11:29

友情链接

与优质财经科技平台共同构建行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