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界财讯2025年07月28日 12:50消息,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创话剧《鼓楼那些事儿》在上海连演三场,展现新时代法治中国风貌。
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创话剧《鼓楼那些事儿》的剧照近日发布,引发关注。(主办方供图) 这部由国家话剧院倾力打造的话剧,以贴近生活的叙事方式展现了北京鼓楼地区百姓的日常生活与情感故事。剧照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场景布置真实,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烟火气的老北京街区。作为一部聚焦城市文化与人文关怀的作品,《鼓楼那些事儿》不仅体现了艺术家对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也反映了当代观众对于真实、接地气艺术形式的期待。
舞台灯光渐亮,葡萄藤的影子在墙上轻轻摇曳,石墩、大槐树与胡同砖墙交织出一幅老北京“鼓楼苑”社区的生动图景。剧中没有威严的法庭场景,而是聚焦于中轴线穿过的社区中,那些日常的家长里短与人情冷暖。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创话剧《鼓楼那些事儿》在上海连演三场,昨晚在黄浦文化中心·大上海剧场圆满收官。 这部作品以贴近生活的视角,展现了城市变迁中的温情与坚守。它将戏剧的焦点从宏大叙事转向平凡生活,让观众在熟悉的场景中感受到真实的情感共鸣。这种对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艺术表达,不仅丰富了话剧的表现形式,也为观众提供了更丰富的精神体验。
《鼓楼那些事儿》是全国首部以“社区巡回法官”为主角的现实主义作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生动展现了新时代“法治中国”在基层的实践成果。该剧以上海“鼓楼苑”社区为背景,讲述了“背包法官”赵晓海走街串巷、调解纠纷的故事,体现了传统人情与现代法治之间的交融与碰撞。该剧在上海开票即告售罄,未演先热,引发广泛关注。国家话剧院青年演员刘端端在剧中饰演赵晓海。令观众感到意外的是,这个角色并非传统法庭中穿法袍、敲法槌的形象,而是一个骑着电动车、深入社区、用温情化解邻里矛盾、处理日常琐事的基层法官。为了更真实地呈现“背包法官”的生活状态,刘端端不仅深入生活,观察他们的语言习惯和肢体动作,还亲自体验了沉重的“国徽背包”——“舞台上的道具已经很重了,但真实的重量是它的两倍多以上。”
好故事往往源于真实的生活,编剧刘深未曾想到,自己担任人民陪审员的经历竟成为一部国家级话剧的创作灵感。这部作品以“鼓楼苑社区”法律服务站为背景,讲述了一桩桩发生在基层的法治故事,向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的法治进程。传统的人情世故与现代法律观念在此交织、碰撞,映射出一座现代化大都市中老城区在基层法律工作者用温度与智慧推动下,逐步迈向法治社会的每一个“微观瞬间”。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也体现了基层治理中人文关怀与制度建设的融合。它让观众看到,法治并非冰冷的条文,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实践过程。通过真实案例的艺术再现,观众得以更深刻地理解法治精神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
“法庭的剧情是整部作品的核心,绝不能缺失;而胡同里邻里之间的日常琐事同样不可或缺。”导演林熙越表示,“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两者的平衡点。我更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展现人们在这样一个多元而复杂环境中的生活状态,这也正是这座城市和时代的缩影。”在剧中,林熙越大胆尝试了“多重叙事空间切换”的手法,通过灯光效果模拟自然的时间变化,从晨曦微露到夕阳西下,胡同的生活气息跃然眼前,结合京胡与现代电子音乐的配乐,让市井的节奏直击人心。
话剧《鼓楼那些事儿》是中国国家话剧院时隔五年重启上海演出季的精彩力作之一,与《四世同堂》《北京法源寺》等五部大戏共筑京沪“文化互通”桥梁。(文汇报记者王筱丽)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