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界财讯2025年07月25日 08:04消息,探访非遗藏毯的传承与创新,感受文化活力与时代新生。
车间内织机声此起彼伏,一幅幅挂毯上,青海湖畔的水鸟仿佛振翅欲飞,雪豹的皮毛纹理细腻逼真……近日,“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团走进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面对这些作品,记者不禁感慨:“难以置信,如此精美的图案竟是用毛线一针一线编织而成。”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更体现了匠人们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在机械化生产日益普及的今天,这样的手工艺术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对耐心、细致和创造力的极致体现。通过一针一线的编织,不仅织出了美丽的图案,也织就了民族文化的灵魂与生命力。
45岁的织工寇胜英坐在织机前,双手在经纬线之间灵活地穿行。她正在编织一块1米宽、1.5米长的手工藏毯,毯子上的图案是一匹骏马。“这活儿很慢,从开始到完成,至少需要一年时间,要是更细致的话,可能要一年半。”她指着图案说道,“光是马毛的颜色,就得反复对比。看起来都是灰色,但深一点或浅一点差别可大了。”
寇胜英在加牙藏毯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永良门下学习织毯四年,她表示,这种藏毯通常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收藏服务。
加牙藏毯技艺于2006年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永良作为第七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当时加牙村内仅剩下寥寥数位仍在从事织毯的手艺人,这门传统技艺正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困境。
“在品牌创始与发展过程中,我们一直将藏毯作为企业发展的文化根脉,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手工编织、手工枪刺、机织三大工艺并行的生产体系,适应市场的同时,也守护住了藏毯传统技艺。”圣源地毯副总经理杜非说,2007年建厂时,车间里仅有十几台织机。如今,企业已发展为占地300余亩的集团,近百台织机在车间里运转不息,自动化染纱生产线与研发检测中心有序作业。
藏毯的原材料选用青海特有的藏系绵羊毛和牦牛绒等天然材质,杜非介绍道,通过技术升级,如今的纱线细度仅为传统藏毯的八分之一,使得成品更加细腻且耐用。同时,企业还开发出近4万个颜色的色库,使色彩表现更加丰富、自然,提升了产品的艺术价值和市场吸引力。 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融合的趋势下,藏毯产业的创新不仅保留了地方特色,也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这种对材料和工艺的不断优化,反映出手工业在新时代中的转型升级路径,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传统吉祥纹样到融入青海湖、昆仑山等自然元素的现代设计,藏毯已不再只是简单的“土特产”,而是逐渐演变为承载地方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艺术品。在制作工艺上,手织与机织并行发展,既保留了传统技艺的精髓,又通过创新设计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如凹凸纹样、闪光图案等现代感十足的元素被广泛应用,使藏毯焕发新的生命力。 我认为,藏毯的转型不仅是产品形式的变化,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它将地域特色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适应力与创造力。这种转变有助于提升藏毯的市场价值与文化影响力,也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我们的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出口美国、德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杜非话语里满是自豪,“这不仅是卖产品,更让世界看见中国非遗的魅力。”
“以前在外打工,如今在家乡就业,每月能挣近5000元,还能照顾家里。”42岁的织工祝存凤算起了“幸福账”。公司近千名员工中,不少是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藏毯技艺不仅传承了传统手工艺,也显著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从这段报道可以看出,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正在逐步改变人们的生存状态。过去,许多家庭为了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而如今,随着本地就业机会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留在家乡,既实现了经济独立,又兼顾了家庭责任。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民众的生活质量,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藏毯产业的成功案例表明,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结合,能够有效激发内生发展动能,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借鉴。
从传承传统到积极创新,藏毯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在经纬交织之间,不仅编织着藏毯,更描绘出一幅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生动画卷。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