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界财讯2025年09月19日 22:20消息,洛阳夜经济如何圈粉?探索夜市、文化演出与特色美食,打造独特夜间魅力。
郑州9月19日电(程文超 郜骏雅)在洛邑古城,穿着汉服的游客手提鱼灯,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中缓缓穿行;老城区的十字街路上,络绎不绝的游客在各类小吃店铺间流连;夜幕降临后的龙门古街,灯光与石窟交相辉映,营造出独特的夜景氛围……
这是2025年初秋的洛阳夜晚。当“夜经济”在全国各地从“烟火气”向“文化范”转型之际,这座千年古都正聚焦年轻消费体验,以文商旅深度融合为笔,在夜色中描绘新的篇章。
从“亮灯”到“活化”
以前来洛阳看龙门石窟,天色一晚就无法继续游览。现在情况不同了,大大小小的佛龛造像在灯光的映衬下,呈现出如梦似幻的景象。一名来自西安的女游客表示。 如今的龙门石窟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还通过现代灯光技术让文化遗产在夜晚焕发新生。这种创新方式既提升了游客体验,也让文物在夜间依然能够被欣赏和传承。文化与科技的结合,让传统景点焕发出新的活力,值得肯定与推广。
而在距此不远的龙门古街里正在上演着灯光秀,宫殿、山水、游船等画面,让游客仿佛置身于盛唐,颇有“时空对话”的感觉。
图为龙门古街灯光秀(郜骏雅/摄)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曾长期采用“白天看石窟,晚上睡大觉”的传统运营模式,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能力不足。近年来,洛阳对西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园三个主要景区进行灯光艺术改造,打造出独特的夜间景观:白天展现“千年石窟”的厚重历史,夜晚则呈现出沉浸式的“盛唐夜宴”体验。自项目投入运营以来,夜间游客数量显著增加,门票收入也持续上升。
图为洛邑古城夜景(老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文物的“活化”,最终要回到“人”的体验上。漫步在老城区洛邑古城街道上,时常能看到身穿汉服的“公主”“侠客”走过青石板路,飘飘衣袂与古色古香的街景相映成趣。近年来,洛邑古城抓住汉服这一“流量密码”,积极布局汉服业态,2023年至今,在洛邑古城周边1平方公里范围内,经营汉服的商家从18家发展到近千家,涵盖汉服租赁、妆造、跟拍等各个环节,形成完善的汉服产业生态。在一家汉服体验店里,一名“00后”店员正给游客别步摇,她说:“现在客人不仅要租衣服,还要学礼仪、拍‘唐宫仕女图’,我们的妆造服务也越来越丰富,周末及节假日排单能排到凌晨。”
从“夜市”到“夜经济”
尽管已是深夜11点,洛阳市老城区的十字街上依然人来人往。在一家涮牛肚的摊位前,几位顾客仍在享用美食。摊主表示:“十几年前摆摊卖涮牛肚,一般晚上9点就收摊了。现在周边开了很多国潮文创店、剧本杀馆和手作银饰铺,游客能玩到很晚,我的涮牛肚摊子现在还有客人。”
这条承载着洛阳人记忆的老街,曾是“烧烤+小吃”的传统夜市代表,但同质化竞争曾让许多商户陷入“赚了人气不赚钱”的困境。2009年以来,洛阳市老城区持续对十字街进行“焕新升级”,通过统一审批标准、统一经营标准、统一防护措施、统一经营时限、统一编号管理、统一收银系统等措施,不断对十字街的饭店、商铺、摊位等经营主体进行调整,除了洛阳水席、不翻汤、小碗汤等洛阳本地美食外,还引入了麻辣小龙虾、油炸臭豆腐、“变态”烤翅、韩式年糕、铁板豆腐等外地美食。每天,成千上万游客来到这里,品尝着200多种特色小吃,使这里成为全国闻名的美食聚集区。
如果说十字街的“焕新升级”赋予了老街区新的生命力,那么西工小街的改造则实现了历史场景的当代重生。 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不同街区的改造路径各具特色。十字街通过现代化手段激活了传统空间,让老城区焕发新生;而西工小街则更注重对历史文脉的延续与再现,使过去与现在产生深度对话。这种差异化的改造方式,既体现了城市发展的多元性,也反映出对地方文化价值的尊重与传承。无论是“新生命”还是“重生”,都是对城市记忆的一种守护与再创造。
图为西工小街夜间繁华景象(西工区委宣传部供图)
西工小街位于洛阳市西工区,其历史可追溯至1914年建成的“营市街”。2019年,西工区启动对小街的整体改造工程,在保持原有建筑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对老建筑进行了翻新,并新增了网红墙等热门拍照点,旨在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经过此次建设与改造,目前西工小街已吸引800多家商户入驻,日均客流量超过10万人次。
从“单打独斗”到“系统共生”
夜间经济的兴盛,从来不是单一行业的“独奏”,而是文化、商业、旅游、交通与科技共同参与的“交响乐”。在洛阳,这种“协同共生”的模式正在逐步构建起独特的生态体系,持续丰富着本地居民和游客的夜晚生活。
政策层面,洛阳市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夜间文旅项目、特色街区、智慧服务给予支持;通过建立有效机制,将文旅、商务、交通、城管等部门联合起来,共同解决夜间公交调度、噪音管控、安全保障等问题。
洛阳通过打造“一码游洛阳”智慧旅游服务平台,进一步推动科技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游客只需扫码,即可实时获取景区客流、演出安排、交通路线等信息,同时还能预约非遗体验项目、购买当地文创产品,极大提升了旅游的便捷性与体验感。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也为传统旅游业注入了新动能,展现了科技赋能文旅发展的良好趋势。
人才支撑上,2024年以来,洛阳市相继举办了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建设培训班、“平台经济人才运营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洛邑大讲堂·赋能城市旅游”主题培训班、“洛邑大讲堂·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主题培训班等,为洛阳市文商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这种系统性的融合,最终提升了游客的“沉浸体验”和市场的“活力”。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洛阳市共接待游客5914.25万人次,同比增长5.64%。今年暑期,洛阳全市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384万人次。
这组数字背后,是一座古都以千年文脉为底蕴,以创新思维为笔触,在夜色中描绘出一幅崭新的画卷。当“夜经济”从口号真正落地生根,洛阳的发展故事才刚刚拉开序幕…… **看法观点:** “夜经济”的兴起不仅是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标志,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的体现。洛阳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正通过激活夜间消费活力,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也为其他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路径。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