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界财讯2025年09月24日 22:17消息,非遗焕新生,中外专家共探西藏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创新路径,推动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与西藏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西藏智库国际论坛于近日在北京举行。会议聚焦西藏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发展路径,特别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开幕式及分论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西藏文化繁荣发展”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兼代表夏泽翰通过视频致辞指出,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包括罗布林卡和大昭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及《格萨(斯)尔》、藏戏、藏医药浴法等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充分展现了西藏文化的丰富性与持续生命力。“这些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活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当下。”他特别强调,中国政府在西藏实施的文化政策体现出高度的包容性,在推动现代化的同时有效维护了文化多样性,实现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动态平衡。这一评价值得我们深思:在全球化加速、文化同质化风险上升的今天,西藏的文化保护模式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方案”。
作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格萨(斯)尔》被誉为人类历史上篇幅最长的活态史诗传统,承载着青藏高原千年的历史记忆与精神信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诺布旺丹在发言中系统梳理了这部史诗的发展轨迹——从民间口耳相传的叙事传统,逐步进入国家文化话语体系,并最终走向国际舞台,成为全人类共同珍视的文化瑰宝。他认为,《格萨(斯)尔》的成功申遗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更体现了我国在非遗保护领域的制度优势与战略远见。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坚持整体性保护理念,通过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系统扶持传承人、修复传统仪式空间以及鼓励社区广泛参与等方式,为《格萨(斯)尔》的活态传承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保护机制,打破了以往单纯依赖政府投入或个体艺人维系的局限,真正实现了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在我看来,这正是中国非遗保护工作日益成熟的表现,也为其他地区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矛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英国利兹大学当代中国研究副教授陶音魁则将目光投向《格萨(斯)尔》在数字时代的传播转型。他表示,尽管面临语言隔阂、文化语境复杂等现实挑战,但在政府支持和数字化技术推动下,西藏已建立起一批格萨尔说唱传承基地和教学点,形成了制度化的传承体系。更令人振奋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接触并喜爱上这部古老史诗。传统文化正以轻盈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这种“老树新花”的现象提醒我们:科技不是文化的敌人,而是传承的加速器;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其服务于文化本真性的延续。
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西藏的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催生出新的经济增长动能。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藏族文学研究室主任意娜指出,交通网络的升级重构了时空距离,政策支持保障了资源流动,资本介入则助力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起步,三者协同推动了西藏文旅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然而她也提出警示:当前西藏文旅融合正面临价值重塑的关键阶段。文化展示不应止步于异域风情的猎奇式消费,而应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发展目标不能只看经济效益,更要注重民生改善,让当地民众切实分享发展成果;发展理念更须坚守生态底线,守护好雪域高原的绿水青山。
这一观点极具现实意义。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如何避免“过度商业化”“文化表演化”等问题,是西藏必须面对的深层课题。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把传统当作商品出售,而在于让其精神内核被理解、被尊重、被延续。因此,未来的西藏文旅之路,应当是一条以文化为魂、以生态为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之路。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繁荣,而非短暂的喧嚣。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