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赋能城市经济,激发消费活力,推动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
北京8月1日电 从河北“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休闲倡议,到云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诗意诠释;从贵州“村超”、江苏“苏超”带来的全民热情,再到演唱会、音乐节引发的消费热潮,当前文旅产业正以多样化的形式融入城市发展中,成为推动实体经济的新动力。
当前,文旅经济的“热度”已展现出强大的发展动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5.3%,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8%,第三产业持续保持领先,而文旅产业正是其中的关键增长引擎。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的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票房突破113亿元,吸引了近4000万人次观众;其中,上海一季度举办40场大型演出,直接带动消费超过60亿元,73%的跨城观演人群显著提升了周边酒店入住率,达到95%。这反映出演艺产业正在持续回暖,文化消费活力不断释放,同时也显示出城市间的联动效应和文旅融合带来的经济效益。演出市场不仅成为文化生活的亮点,也正逐步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的重要力量。
在一场巡演资讯官宣后的24小时内,上海、青岛等四城的酒店搜索量暴涨470%。与演唱会相关的传播资讯信息也带动了不同品类营业额的显著增长。如今,“一场演出激活一座城”已从个别现象演变为普遍常态。 这场巡演不仅展现了大型文化活动对城市经济的强劲拉动作用,也反映出公众对于高品质文化消费的强烈需求。当一场演出成为城市热点,所带来的不仅是短期的客流和消费,更是一种城市活力的体现。这种联动效应,正在不断重塑城市的文化与经济生态。
更深层的“热度”,源于文旅与城市文化基因的深度融合。如今,博物馆、科技馆正成为假日消费的新热点,一场巡演带动官方伴手礼热销,一次CityWalk让城市街巷变身“打卡地”。这种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变,揭示了文旅持续升温的背后逻辑:一方面,“粉丝经济”与绿色公益、传统文化相互碰撞,释放出积极的社会价值,使千年文脉通过现代传播方式实现“破圈”;另一方面,演唱会与市井烟火交融,球赛与地域风情共生,推动文旅从“局部热闹”迈向“全域活跃”。 在我看来,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反映出公众对文化体验和情感共鸣的更高追求。城市不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空间,而是一个承载历史、连接当下、展望未来的文化载体。文旅的发展,正在重塑人们对城市的认知与归属感。
专家表示,要让这种“热度”持续保持,关键在于把握三个核心要素:首先,以“特色”为根基,深入挖掘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与自然优势,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其次,以“融合”为重点,推动文化旅游与商业、科技、公益等领域的跨界合作;最后,以“长效”为基础,在流量高峰时夯实服务基础,在热度逐渐回落时健全产业生态。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