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大运河文化阅读行德州站活动即将启幕,弘扬运河文化,共筑书香德州。
8月2日,“2025大运河文化阅读行”在德州市会展中心举行。活动以“运承原真·文栖安德”为主题,通过文化座谈、运河长卷钤印、文创市集、全民短视频共创四大板块,展开一场贯通古今的文明对话。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大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体现了当代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视。 从内容来看,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既有文化交流的深度,也有大众参与的广度,有助于提升公众对大运河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同时,借助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进一步扩大了文化传播的影响力,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德州市文旅局局长柳骁表示,德州通过创新方式对运河故道、古码头等开展系统性修复,使“旧河焕发新貌”。随着2022年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实现全线通水,目前大运河德州段沿线已打造出“春赏花海、夏游碧波、秋品丰收、冬观灯影”的四季旅游线路。
活动现场,一幅山水长卷缓缓展开,将千里运河的壮阔景象与深厚的人文底蕴凝聚于一轴之中。画卷上,随着“2025大运河文化阅读行”行程的推进,沿途城市依次浮现,展现出这条文化动脉的丰富内涵。首都图书馆副馆长张娟与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杜云虹在长卷“德州”位置共同钤印,标志着这一文化活动的重要节点。 此番以艺术形式呈现运河文化,不仅增强了公众对大运河历史价值的认知,也体现了图书馆在推动文化传承中的积极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传统文化得以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进一步激发人们对历史与文化的关注与热爱。
在图书互赠仪式上,首都图书馆精选《诗经》《京华旧影》等典籍进行赠送,德州方面则回馈了《德州旧志九种校注》《德州城市文化述要》《历代诗咏德州释义·德城卷》等地方文献,展现了两地在文化传承与交流方面的深度合作。 此次互赠活动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反映出地方文化资源的整理与保护正在不断加强。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彼此了解,推动区域文化协同发展。同时,这些文献的互换也为研究者和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料来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文化座谈会上,德州市政协文化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王德胜、媒体人敬一丹以及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杨子墨三位“运河阅读者”带领观众穿越历史迷雾,深入解读运河的“原貌”与“生态”,使公众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运河的文化内涵与生存状态。
王德胜以源自运河脉络的“物证”——民国德县兵工厂铭牌、铜墨盒及明代邢侗《德州户部司庾使者题名记》石碑,开启了尘封的运河记忆。敬一丹携新作《走过》来到德州,以“行走阅读”传递人文温度。杨子墨在讲述中描绘德州的千年运河波光里,曾深深映照着盛唐书坛巨匠颜真卿的身影,并展示了颜真卿血泪凝成的《祭侄文稿》。
城市漫游活动同步展开,人们沿着运河遗存溯源“原真”德州,探访四女寺枢纽“三湾抵一闸”的治水智慧,了解运河古街与康熙及扒鸡的漕运历史渊源,追寻苏禄外交史迹,同时在德工文创园感受当代文化活力。 这一系列活动不仅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德州的历史文脉,也展现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城市风貌。运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而如今通过漫游的方式重新走进公众视野,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城市文化自信的体现。这种以文化为纽带的体验式旅游,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运河主题文化市集”汇聚了首都图书馆的文创产品以及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品。德州窑红绿彩的厚重质感、建志剪纸的灵巧生动、陶瓷印章的古典韵味相互映衬,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 我认为,这样的文化市集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接触传统文化的窗口,也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将现代文创与传统技艺相结合,既保留了文化的原汁原味,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有助于增强公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本次活动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导下,由首都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和德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主办,德州市图书馆具体承办。下一站,“2025大运河文化阅读行”将走进历史悠久的赵都邯郸。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