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界财讯2025年07月31日 12:52消息,滨州市文化馆暑期推出三大文化活动,丰富青少年精神生活,激发文化热情,助力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今年暑期,滨州市文化馆以“文化赋能·快乐一夏”为主题,聚焦品牌赛事、合唱美育与数字共享三大维度,为全市青少年搭建起一个展示才华、陶冶情操的活力舞台。在这个悠长假期中,文化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真正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成为滋养心灵的“黄金时光”。
合唱之美润泽纯真心田。7月15日至18日举办的“童声里的中国·群星夏令营”2025童声合唱暑期体验营,成为今夏最具温度的文化亮点之一。40名孩子在滨州市文化馆的专业指导下,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音乐之旅。这场夏令营不仅是一次艺术培训,更像是一场心灵的启蒙。通过游戏化教学和情境式互动,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发声技巧,也学会了倾听与协作。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夏令营将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深度融入课程设计,创新推出“音乐的魔法城堡”主题架构,设置“声音小精灵”“音准特工”“节奏冒险家”等趣味环节,让音乐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从基础呼吸训练到多声部合唱排练,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艺术素养。8岁的杨欣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从最初的“大白嗓”到如今能自信登台演唱,她的变化不仅是声音的蜕变,更是性格的成长。这恰恰印证了一个道理:艺术教育的价值,从来不止于技艺本身,更在于对人格的塑造与自信心的培育。
滨州市文化馆的活动策略正经历从“数量扩张”向“品质深耕”的转型。馆长李晓静明确表示:“我们在活动数量上做减法,是为了在内涵和服务深度上做加法。”这一理念在今年的暑期安排中体现得尤为清晰。8月中旬即将推出的“滨芬非遗”研学营,将面向6至15岁青少年,在五个县(市、区)的非遗体验点开展沉浸式研学活动。此举不仅响应了国家关于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导向,更让传统文化以可触、可感、可参与的方式走进年轻一代的生活。在我看来,这种“在地化+体验式”的非遗传播模式,远比单纯的展览或讲座更具生命力,也更能激发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
数字技术正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推手。今年夏天,滨州市文化馆推出的“滨州村晚大舞台”才艺擂台赛直播活动,借助快手平台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广泛共享。每周四上午、周五晚上的直播间热闹非凡,来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轮番登场,用歌声、舞蹈展现自我。5岁半的牛梓琳身着藏族服装演唱《卓玛》,虽年纪尚小却落落大方,直播弹幕瞬间被“好听”“可爱”刷屏,足见其感染力。而清怡小学五年级学生魏隽雅则坦言,参加直播活动让她从胆怯变得自信,“这种成长的感觉真的很棒”。
我认为,这种“线上+线下”联动的展演机制,打破了传统文艺活动的时空限制,让更多孩子有机会站在聚光灯下。尤其对于偏远地区或缺乏舞台经验的孩子而言,直播不仅降低了参与门槛,还通过点赞、投票、实时互动等形式增强了参与感和荣誉感。更值得肯定的是,所有参与者都将获得社会实践证书,这意味着文化馆正在尝试将美育成果纳入青少年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赋予艺术活动更深层的社会意义。
品牌赛事始终是滨州市文化馆的“压舱石”。多年来,“小群星奖”才艺大赛和青少年舞蹈大赛已连续举办十届以上,成为滨州少儿文化的金字招牌。今年暑期,这两大赛事如期而至,点燃了无数家庭的热情。特别是全市第十一届青少年舞蹈大赛决赛,将于8月中旬在市政广场与夏季广场文化活动联动呈现,既满足群众纳凉观演的需求,也提升了赛事的社会影响力。
第十届“小群星奖”才艺大赛则进一步扩大覆盖面,面向全市小学至初中学生、幼儿园儿童以及校外艺术机构开放报名。尤为可贵的是,赛事选拔注重向农村学校倾斜,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与包容性。在我看来,这种“向下扎根”的办赛思路,正是文化惠民的应有之义。它不仅为基层孩子提供了展示平台,也为发现和培养艺术苗子创造了机会。这些赛事早已超越竞技本身,成为青少年艺术成长的重要阶梯,也为滨州未来文化艺术生态积蓄着澎湃动能。
从精品化夏令营到数字化直播,从非遗研学营到品牌赛事,滨州市文化馆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公共文化服务的转型升级——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精不精”。李晓静馆长所说“构建精准化供需对接机制”,正是当前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的关键所在。在这个文化需求日益多元、个性化的时代,单向输出式的供给已难以为继。唯有依托专业团队提升品质、借助数字手段拓展边界、立足本土特色打造品牌,才能真正让文化资源“活起来、用起来”。滨州的实践,无疑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