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美丽中国底色,绿色金融助力经济绿色转型,推动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发展再次获得政策助力。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近日联合印发《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旨在进一步强化金融对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支持力度。 此次发布的《项目目录》是对绿色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体现了国家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通过明确支持方向和重点领域,有助于引导更多资金流向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等关键领域,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了更清晰的政策指引,有利于提升绿色项目的融资效率和市场信心。
业内人士指出,《项目目录》为市场各类主体提供了统一的绿色金融产品及资金使用标准,有助于提升绿色金融业务管理效率,减少识别成本,推动资金精准投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和项目,引导金融资源支持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绿色金融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截至6月底,绿色贷款余额达到42.3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4%,上半年新增贷款5.35万亿元,其中,基础设施绿色升级领域的贷款增长较为显著,上半年新增2.11万亿元。
梳理,《项目目录》涵盖节能与低碳产业、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能源绿色转型、生态修复与保护、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先进交通设备贸易以及绿色消费等九大类别。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廖原表示,《项目目录》新增了绿色消费相关内容,金融机构可为消费者购买节能家电提供信贷支持,电商平台的绿色产品交易也将获得相应扶持。这将引导消费者选购和使用绿色产品,从消费端推动生产端实现绿色转型,形成“消费反哺生产”的良性循环。
业内人士表示,除了绿色消费领域,《项目目录》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传统绿色行业,但更重要的是为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高碳行业提供转型路径。这些行业可通过清洁生产改造、工艺流程优化、污染治理技术升级等获得绿色金融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经济的“减震器”和社会的“稳定器”,保险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国家对“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保险行业通过产品创新、风险保障和资金引导等多方面发力,为绿色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主要依赖银行的绿色信贷。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为进一步支持绿色低碳发展,需进一步拓宽绿色融资的渠道。其中,保险资金具备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正好与许多绿色项目投资周期长的特性相契合。
与此同时,发展绿色金融也要发挥保险风险保障作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此前印发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保险公司要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研发有针对性的风险保障方案,推动绿色保险业务提质增效。
在政策的引导下,保险机构正积极采取多项举措,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中国人保副董事长、总裁赵鹏在2025陆家嘴论坛期间表示:“我们将持续完善绿色保险产品体系,重点围绕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关键领域,以及新能源等重点行业,优先提供绿色保险风险保障。同时,探索绿色保险费率的调节机制,积极推进‘绿动出海’项目。”
我们通过构建“预研—承保—风控”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实现对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在规划期、建设期和运维期的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覆盖。鼎和保险新型电力系统金融与保险研究院院长张森林表示。 这种全周期的风险管理机制,体现了保险行业在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中的积极作为。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何在项目各阶段有效识别和控制风险,已成为保障项目顺利推进的关键。构建这样的服务体系,不仅有助于提升新能源项目的稳定性,也为行业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支撑。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随着保险公司推出了更多适应不同行业和场景需求的绿色保险产品,满足了市场对绿色风险管理的需求,保险行业也逐步实现了从“被动管理风险”到“主动促进绿色转型”的角色转变。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